国强则学盛。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老一辈学人大都亲身经历那场战争,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倍感珍惜祖国的和平安定。他们心怀报国志,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美好才华无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本展精选他们的近年新作,展示老一辈学者志高行远、求是创新的精神,以激励后辈学人勇于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宜张,神经生理学家 男,1927年9月生,浙江慈溪(原余姚)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世纪60年代发现单个电刺激可使幼兔大脑皮层树突电位长时间易化。70-80年代提出了下丘脑及边缘系统参与针刺镇痛的设想并阐明了下丘脑-中脑连接的意义,阐明了下丘脑室旁核在损伤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脑内氨基酸和下丘脑神经肽与心理应激的关系。80年代迄今,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提供了甾体激素以非基因组机制方式分别抑制、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分泌和重摄取氨基酸的一系列实验资料并阐明其部分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有关工作已被国际著名内分泌学教科书所引用。
胡和生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专长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她对我国的数学教育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本书记录了胡和生院士的学习与工作的历程,向读者(人们)展现了一位数学家为了科学孜孜追求、开拓创新的征程,体现了她献身祖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奋斗精神,和对恩师的真挚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胡和生,1928年6月生于上海,中国微分几何学家,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就读浙大数学系,曾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研究生。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数学学报》副主编、《数学季刊》主编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专长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20世纪50年代初在仿射联络空间、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和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研究方面发展和改进了几位著名数学家的工作。60年代初在黎曼空间运动群的研究方面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从而解决了这个国际上被研讨了60多年的重要问题。70年代中期将微分几何运用于规范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难度大、水平高的独创性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注目和重视,著名数学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Lichnerowicz院士和Choquet院士极为推崇她的研究成果。在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每四年一次)上,被邀请为“诺特讲座”报告人。从事教学工作50年,曾获多种重要科技成果奖励,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高铭暄(1928.5.24-),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人。
当代中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947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法学院。1949年9月,因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遂转学北京大学法律系。1951年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学习,师从前苏联著名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达玛亨教授、尼古拉耶夫教授和柯尔金教授,成为较早地系统学习和研究苏联刑法理论的中国青年学者。1953年起至今,高铭暄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现法学院)任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兼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法学组召集人,曾参加1979年刑法典起草和1997年刑法典修订工作,多次参与中国最高司法机关制订刑事司法解释的研讨咨询工作。
独著、主编、合著(译)专业书籍90余部。代表著作《刑法学》(获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刑法学原理》(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国家图书奖)、《中国刑法学》(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刑法总则要义》、《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刑法问题研究》、《新型经济犯罪研究》、《刑法专论》和《刑法肄言》等。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高铭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王元院士,1930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数学家。1952年毕业于浙大数学系,经陈建功与苏步青先生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华罗庚先生指导下研究数论。曾任数学研究所所长与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原研究室主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首先在中国将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证明了(2,3),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应用。 1973年与华罗庚合作证明了用分圆域的独立单位系构造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点贯的一般定理,被国际学术界成为“华—王方法”。 20世纪80年代在丢番图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即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等方面做出先进的工作。
钟云霄,女,浙江省浦江县人,1930年生。1950年进浙江大学物理系就读,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复旦大学。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浙江大学任教。1955年调到北京大学,1979年提升为副教授,1987年提升为教授。编写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一书,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退休,退休后与丈夫胡济民院士(浙大校友)合作写《原子核宏观模型》一书,并翻译了德国W.顾莱纳等人合著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现致力于红学研究。
许庆瑞(1930.1.29- )技术创新与管理学专家。江苏常州人 。1951年交通大学毕业,1955年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 。浙江大学任教,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期研究技术创新与管理 。80年赴美MIT与斯坦福大学访问两年,进修“研究 、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回国后,开拓我国技术创新管理新领域,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得到国际创新专家及企业的验证与应用 。倡导并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企业创新实践 ,在海尔、 杭氧等企业取得效益 。曾任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评议组等 。出版专著、教材12种,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应邀赴三十余国和地区讲学 。获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9项 。 指导博士生30多人,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创新研究团队和一批实业界杰出人才。200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
胡华丁,1931年2月生于浙江兰溪。祖籍安徽歙县。中国山水画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原杭州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革命史、统战理论和党建理论的教学研究。师承黄宾虹先生,得黄派山水神髓。曾在美术报和省市报刊上发表画作60多幅。《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世界书画家铭录》等30多本大型艺集辑录其画作。他有多幅作品在参展参赛中获奖,被国内许多书画院收藏。
唐孝威,1931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作出贡献。70年代中进行我国卫星舱内空间辐射剂量的测量。70年代末率领中国实验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实验,参加的马克杰国际合作组在实验中发现胶子。80年代初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L3实验及AMS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在实验证实自然界存在三代中微子以及实验测定中间玻色子特性等方面作出贡献。90年代起和我国神经科学家一起推动和组织脑功能成像实验和神经信息学研究,并在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工作。近年来进行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
陈美林,1932年生,南京市人,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除长期担任本科生教学外,历年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四十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先后被数所重点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出版小说、戏曲等著作三十二种,发表小说、戏曲、诗文等论文二百余篇。《吴敬梓研究》获江苏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吴敬梓评传》获江苏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批〈儒林外史〉》获全国古籍整理优秀成果奖。
杨渭生(1932-),1957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1957年8月至今,历任原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等职。曾任杭州大学学报(文科报)负责人(主编)。杭大华侨联谊会(侨联)副主席。1983年至今,任原杭大(今浙大)韩国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美国国际性学术刊物《宋元学报》编委。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9篇,100万字。点校、辑佚《司马光诗》(《全宋诗》第9册)等古籍5种,共100多万字。近年主要著作有:《宋丽关系史研究》(专著,48万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两宋文化史研究》(专著,主编,第一作者。75万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宋丽关系史料汇编》(上下册。主编,第一编著者,140多万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1995年以前出版专著3种50多万字:五、六十年代主编《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等书目文献资料21种,约300万字。
干福熹,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1933年1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玻璃试制基地。建立了我国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研究光学玻璃的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发展新品种。研究激光玻璃的激光及发光特性研制掺钕激光玻璃,国内第一个获得激光输出建立激光钕玻璃系列,研究过渡元素及稀土离子在玻璃中的光谱及发光性质研究玻璃的光学常数及外场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无机玻璃性质的计算体系。研究光存储用各种先进薄膜,发展了可擦重写新型光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等。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国际玻璃界的大奖——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
王元骧(1934—),男,浙江玉环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浙江师院(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前身)中文系,留校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中国文学组及中华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评审组副组长、教育部《高校理论战线》编委,中外文化及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美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迄今发表论著约180万字,曾16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其论著以人的活动的理论为出发点,把认识与实践、认识论与价值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文艺问题进行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的考察,在国内外理论界独树一帜。
梁太济,1934年生人,曾用名到何之,浙江黄岩(今台州路桥)人。浙江大学教授。195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79年自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调入前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1986年评为教授,1990年被增补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退休。教授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学科,中国古代史专业,唐宋史方向。
戴金星,男,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1935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瑞安。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9月出任浙大理学院地球科学系系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代表作有《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和《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等。1987、1997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岑可法,1935年出生,广东南海人。 工程热物理专家。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1957─1958年在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任教;1962年起先后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热物理工程学系、能源工程学系任教。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在化石燃料、废弃物能源高效清洁、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利用与制氢技术、洁净煤燃烧与气化技术、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工程气固多相流动和电站锅炉计算机辅助试验(CAT)以及先进激光诊断技术等领域取得开拓性成就。
石教英,1937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1960 求学于列宁格勒大学,获学士学位。1960.9-1963.3,任 西北工业大学 助教。1963.3-1973.10 任上海科技大学助教。 1973.10-1982.9 任浙江大学 讲师。 1982.9-1984.9 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副教授。 1984.9- 任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副教务长,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 年主持民用飞机曲面光顺与拼接软件开发, 1994 年主持 X-终端研究开发, 1993 年主持分布式图形处理环境, 1989年起主持的 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陈坚(1937-),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代表著作有《夏衍的艺术世界》、《<日出>的结构艺术》、《夏衍传》等,主编《夏衍全集》。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后在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戏剧与夏衍研究,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田汉—曹禺—夏衍”三个发展阶段的阐述产生很大的影响。《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获1984年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夏衍的艺术世界》获1993年浙江省教委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坛巨子鲁迅》获1989年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日出〉的结构艺术》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吕洪年,笔名丰人,曾用名吕禾。1937年2月出生。浙江新昌县人,教授,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自幼就读于“百年名校”知新中学,15岁发表处女作。1952年考入新昌中学,受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启蒙,1956年7月新昌中学高中毕业。1961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率先在浙江高校开设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课程,1993年与日本专家合办“中日比较民俗学讲习班”并任中方主讲人之一,1994年组建杭州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95年应邀访问日本并出席“江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组建浙江中日关系史学会并任该会秘书长,2000年受聘为香港世界华人远程学院终身教授,200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骄子”荣誉金奖。曾先后参编或主编《浙江风俗简志》、《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等专著。出版作品集6种,论著5种,代表作为《江南口碑——从民间文学到民俗文化》和《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考源》等。2000年受聘为香港世界华人远程学院终身教授,200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骄子”荣誉金奖。
贺贤土,理论物理学家。1937年9月生于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数学物理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直属惯性约束聚变主题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计划顾问等职。
在我国核武器研究和设计中完成了大量开拓性科学研究工作和若干重大任务。在我国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ICF)变计划中,曾多年领导研究团队突破大量科学和技术难关,建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ICF研究体系,并领导团队获得了我国首次间接驱动和直接驱动出热核中子的重要进展;同时,他提出了不同于国际上现有ICF点火途径的新型混合驱动点火模型。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早年他发展了非线性科学斑图(pattern)动力学和时空混沌研究,发现了连续介质斑图系统从初始相干结构、随后演化到时间随机性、最后发展时空混沌的道路,被国际同行评论为发现了近可积哈密顿系统时空混沌;他发现了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有质动力驱动强电流效应,提出电磁波与物质作用产生准静态自生磁场理论和给出了自生磁场数学表达式,获国际同行实验证实;他提出了园偏振激光驱动相对论电子共振加速机制,获得了高电荷量相对论电子能量。近年,他领导团队发展了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提出了温稠密物质(WDM)能带理论;同时提出了高能量密度流体中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和可压缩流体湍流耦合模型。它们对于研究行星内部物质和ICF内爆过程物质性质以及界面物质混合等挑战性问题有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奖等奖项。
吴洁敏,1938年生,浙江海盐人。1960年大学毕业,1965年任教于杭州大学。1978年后任教于杭州大学外语系,曾任原杭州大学语言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后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从事汉语节律研究30年,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项,出版著作、主编教材20多本,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揭示汉语停延、节奏、句调群、基调组合规律;首创节律朗读和情韵朗读模式,发现感情语调具有超常韵律特征,探索到情韵朗读生成感情语调的途径。成果获省部级奖16项:与朱宏达合著《朱生豪传》1990年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汉语节律学》获教育部社科成果三等奖、2012年浙江省第十六届社科优秀成果突出学术贡献奖;所著《新编普通话教程》是教育部“十二五”高校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朱宏达,1936年2月出生,浙江嘉兴人。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为杭州大学教授。曾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研究生部常务副主任、杭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左传直解》《四书遇》(点校)等30多本。发表《先秦文学面面观》《孙诒让与墨子研究》等多篇论文。
朱位秋, 1938年生于浙江义乌,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1961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建立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为解决科学与工程中多自由度强非线性系统的随机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提供了一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2002年朱院士的“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沈一兵,1939年10月出生,浙江嘉兴人。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留校任教。1987年起先后任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和美国数学会会员,德国和美国数学文献评论员。曾多次获省部级科技奖,获得过王宽诚教育基金、国家基金会数学天元基金、数学重点项目基金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现代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的教学与研究。在Science in China,Trans. AMS, Amer. J. Math., Proc. AMS, Intern. J. Math.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
杨达寿,研究员。1939年3月生,浙江义乌人。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教材科副科长、印刷厂副厂长、科长(副处级)、浙大校友联络办公室主任(副处职)、浙大校大总会常务副秘书长(法人代表)。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教学副主任、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主任、中国科学诗人协会理事、浙江高校教材工作研究会顾问等。
主编有:《现代实用科技写作》(获浙江省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高等学校校史研究会理事、《大学教材工作概论》(获浙江省教材工作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奖)、《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管理研究论文集(一)、(二)集、《求是英才传》、《求是群芳谱》(二、三、四集)、《浙江大学简史(一)、(二)卷(统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及作者简介》、《推波集》、《助澜集》和《中国科学诗人作品选》;为《浙大校友》(已出18期)、《浙江古今名人大辞典》和《浙大逸事》副主编。编著有:《实用科技写作》(获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和浙大优秀教学成果奖)、《经营管理韬略》(三人合·第一作者),《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二人合·第一作者)。著有:《美走向心灵深处》、《星星草》(省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图书)、《星星雨》和《星星河》四部诗集。
1991年获创建浙江省教材工作研究会荣誉奖,1993年获“省浙江科普作协创作积极分子”和1996年获“杭州市优秀科普作家”称号,1994年获国家教委全国教材管理先进个人,1997年获浙江大学竺可桢优秀教师奖等。其业绩收入《中国写作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等10余种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