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管燮初 学科:文学 出生年: 1914 |
管燮初(1914-2001),江苏无锡人。1947年上海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1950年8月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在《中国语文》编辑部、古代汉语研究室就职。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语言研究所学术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导师。1988年退休。
管燮初的语言学研究集中在上古汉语语法方面,在上古汉语语法史的各个阶段,都作出了非凡成就。其研究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从殷商甲骨文至西周金文直至东周典籍(如《左传》等),分期断代,筚路蓝缕,逐步探索上古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规律。
《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据管燮初在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毕业论文改写而成。该书根据16部较重要的甲骨文著录,就考释已有定论的文句作了分析研究,对于它的语法现象作了系统论述。把甲骨文词类划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时地词、动词、系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感叹词12类。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中心语、同位语。甲骨文句型有简单句和复杂句两类。简单句句型10种,是基本句型。较复杂的句子有双宾语句、连动式句、兼语式句、用句子形式做主语或宾语的句子。复杂句有复合句和各种句型的综合句。句子的语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中动词或系词在宾语之前。在用代词作宾语的否定句中,代词必须在动词之前。语序变例最常见的是宾语在动词之前,外动词的先置宾语前有“叀”或“隹”做标记。疑问句有4种格式:用语调表示疑问;用疑问副词的修饰作用表示疑问;列举几句动词相同,但主语、宾语或修饰语不同的句子来设问;列举同一个句子的正反两方面来设问。
此前胡光炜《甲骨文例》(1928)、何定生《汉以前的文法研究》(1928)、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5)对于甲骨文语法稍有总结,但疏略不详。本书是对甲骨文语法作全面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率先构建了甲骨文语法体系,受到国内外汉语史和甲骨学研究者的普遍重视。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分析了208篇吉金铭文,共统计2740句,12710词,全面描写了其语法现象。本书将西周金文与《尚书·周书》的816个例句进行了共时性质的比较,把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兼语、修饰语、补语。以主要谓语为纲,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体词谓语句、主谓结构谓语句4种基本句型,以及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并列结构5种语法结构。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10类。多音词分复音词(叠音、双声、叠韵)和复合词(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前缀附加式、后缀附加式)2大类。把主语分施事、受事、陈述对象3类。一般宾语和动词的次序是“动宾”,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宾语先置,变成“宾动”。受事宾语分单宾语和双宾语。根据修饰语和补语与中心语的语法形式及功能分析了各自不同的语法类型及搭配关系。该书还就西周金文中兼语的职能和词类、意合法连接和连接成分连接以及表达语气的语助词作用等作了详尽的阐述。
此前,容庚《周金文中所见代名词释例》(1929)、沈春晖《周金文中之“双宾语句式”》(1936)就西周金文语法研究椎轮肇端,但是全面系统研究西周金文语法的,该书当属第一部专著。
《〈左传〉句法研究》对《左传》的句子(复句、单句)、句子成分(谓语、主语、宾语、兼语、补语、修饰语)、并列成分、连接成分、助词以及构词法等,分别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书后附有12个统计表,对《左传》重要语法现象及相关情况的出现频率作了详尽统计。在电脑尚未普及的手工卡片时代,这些繁重枯燥的计量统计反映出作者细致、辛勤的幕后功夫。本书出版后,被王海棻誉之为“一部专书语法研究的重要著作”(《语文研究》1996年1期)。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语言生动简练,可作为东周时期语法研究的典型资料。上世纪60年代,陆志韦指导汉语史研究组选择《左传》作为先秦语法断代研究的突破口。但是这一集体项目只有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1989)及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1994)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终成为《左传》语法研究的双璧。
管燮初对于某些专题语法研究也有贡献。“唯”是上古汉语中的常见字,用例相当丰富。《甲骨文金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引用甲骨文例句150句,金文例句187句。根据“唯”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用排比的方法归纳用例,确定其语法作用。本文把甲骨文、金文中“唯”字的用法归纳为5类12组,分别进行了详细描写。
《殷虚甲骨刻辞中的双宾语问题》是对《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的双宾语一节所作的补充。本文据双宾语的排列次序分为4类: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在动词之先;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体词谓语式主谓结构)×间接宾语(“×”表示间接宾语嵌在直接宾语中间),并分别作了举例说明。
《先秦语法的分期问题》一文以西周金文和《左传》的语法资料做系统对比,确认先秦语法发展是渐变的,有阶段性,分期可以春秋为界限,春秋以前为前期,春秋以后为后期。描写、比较不同时期的语法特征,有助于探索历史的语法发展规律;有些语法现象在不同时期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管燮初对古文字考释也有贡献。《说》辨析了“”、“”二字字形的不同。甲骨学者对于“、“”二字向来不分。但在殷虚卜辞中,二字连用,而且不用重文符号“=”。 “”从屮从戈,“”从才从戈,显然不同。“”字即字无疑。“”字,管燮初据西周金文辞例及魏三字石经《春秋》残石“郑伯捷”的“捷”字古文作,形近,捷从疌声,疌从屮声,故释为从戈屮声,盖捷字初文。以此解释甲骨文、金文,均怡然理顺。
《〈积微居金文说〉的识字方法》系统分析了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的7类古文字考释方法,认为实际可分为以形见义、以音见义、语法意义3种。据字形字音辨析字义,是清儒等传统说字方法,而用现代语法知识考证彝铭,杨树达是先驱者。其识字方法和理论根据,可供后人借鉴。《“蔑”的语法分析》一文把殷周金文习语“蔑”分为3类:蔑X;蔑;蔑于X。认为“蔑”是后补结构,“”是“蔑”的补语,表示结果。“蔑”有嘉勉的意思。其他如《甲骨文字的用法分析》也从语法角度对于甲骨文“”字作了全新的解释。此外,他对商周甲骨和铜器上的“数字卦”也作过研究。《商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卦爻辨识》、《数字易卦探讨两则》反映了他对“数字卦”与《周易》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除了古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研究之外,管燮初对上古汉语音韵学也有涉及。《从〈说文〉中的谐声字看上古汉语声类》分析了《说文》中的全部谐声字8545个,谐与被谐17090次。根据谐声原则,参酌音理,设想上古音的声类可以分为6系36类,其中有8对甲乙类。甲乙类音近,实为一个音位。如果甲乙类合并,上古声母就只有28类。
《从甲骨文的谐声字看殷商语言声类》一文分析了甲骨文中的已识谐声字448个,参照《从〈说文〉中的谐声字看上古汉语声类》的办法得出殷商34声类,这个声类系统和用同样方法分析《说文》谐声字所得上古音声类基本相同。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管燮初也参加了《汉语的构词法》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两书的撰写工作。前一书,管燮初写了“后补格”一章,分为结果性的后补结构和趋向性的后补结构两种加以描述。后一书,管燮初写了“构词法”一章,把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分为7种,并简述了用简称法构成新词的情况。(简介信息采集自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网站)
题名 | 著者 | 出版者 | ISBN | 获奖情况(索书号对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