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著·我说”活动回顾 | 翟业军:我们为什么喜欢汪曾祺?

日期:2024-11-15 阅读次数:42


11月12日晚,由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学生求知书社承办的“我著·我说”分享会第四期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基础馆三楼国立厅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文学院翟业军教授为读者带来“我们为什么喜欢汪曾祺?”主题讲座。本期分享会由浙江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王苑主持。

翟业军教授主讲“我们为什么喜欢汪曾祺?”主题讲座

浙大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王苑主持活动

翟业军教授结合个人著作《“文人”汪曾祺研究》和自身经历,谈及汪曾祺先生作为作家、画家、编剧的多维身份,引领在场师生感悟汪曾祺的文人风骨,感受汪老打动人心的“人间烟火气”,带来一场关于文学与美学的精神之旅。

01.

汪曾祺与文

汪曾祺作为作家的身份广为人知,每个人大概都与汪曾祺的文字有一些往事。翟业军教授先是讲述自己与汪曾祺文字的渊源。他回忆说,自己从中师毕业后,回到老家做小学和初中教师,那段时间除了教材和教辅,几乎是不看书的。某次去县城,顺手买了本小说,在回家的中巴上随便翻开一篇小说,关于一个农村小姑娘和一个小和尚的爱情故事。他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被这样美妙的初恋、这样美好的世界吸引。翟老师表示从此他开始有了“说”的欲望,进而在文学领域深造,追随那些美好、伟大的灵魂。汪曾祺和他的《受戒》无疑就是翟老师的文学启蒙。

汪老文字也影响了翟老师的学术生涯。2004年第1期《文学评论》发表了翟老师一篇论文,论及沈从文《边城》的结局是冷的是绝望的,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则不然。小说的结尾,作家设问:“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没有犹疑,斩钉截铁,否极总会泰来,幸福是可以预期的,巧云的等待不再如翠翠般无望,等待只会使幸福在期待中更加甜蜜。这是一种最笃定的温暖。

02.

汪曾祺与书画

汪曾祺从小学画,小学时他即有画名。他在后来甚至表示,“我实在应当及早学画。我老觉得我在这方面的成就会比我将要投入的工作可靠得多。”他不仅爱画画、写字,更爱思索画画、写字。痴迷书画的直接结果,就是书画的审美趣味全面入侵、改造了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的小说也像我的画一样,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汪曾祺的画都是“萧萧”的,他的书画也如其文章一样,洋溢着温暖、充实的烟火气。例如在汪曾祺笔下,菊不再有隐逸气、君子风,菊就是现世的缭乱和安稳。汪曾祺在一首题画诗中剖明:“种菊不安篱,任它恣意长。昨夜落秋霜,随风自俯仰。”(《题菊花》)

汪曾祺通过他的书画和文字,描述了一个火热有温度的人间,它不能够被任何先在的东西所束缚。90年代以后的汪曾祺,七十从心所欲而逾矩,所有的规矩在他这里都可以被打破。

03.

汪曾祺与戏

汪曾祺曾经做过几十年的职业编剧,他曾在80年代初期发誓去旧戏糟粕,让旧戏更文学化。旧戏最大的两个糟粕,一是唱词“狗屁不通”,二是内容。汪曾祺曾经写过一个京剧叫《擂鼓战金山》,其中两句唱词,他非常满意:“楼船静泊黄天荡,战鼓遥传采石矶”,意境开阔。但在台上也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观众并不买账,其原因无非是太“文”太典雅了。

04.

尾声

翟业军教授表示自己是研究文学的,按理来说书画、戏剧等研究都在其视域之外,但他想研究一个完整的汪曾祺、作为一个文人的汪曾祺。在汪曾祺的指引下,他开始了解这些本不太可能关注的话题。在自己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于某个契机又遇到汪曾祺时,实在是有非常多的欣喜。

翟业军教授向浙大文库捐赠著作《“文人”汪曾祺研究》

翟教授的分享,带领我们走进了汪曾祺的文人世界、文字世界,让我们不仅对汪曾祺的创作背景、文学风格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文学研究的历程。一个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翟老师就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后,整场讲座在掌声中落幕。

读者感悟

陈彤菲:通过翟业军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了多面的汪曾祺。曾经在阅读《人间草木》时,总会想象他是一个恬淡安适,热爱生活的老者,而翟老师呈现的汪曾祺则更加真实,更接近一个圆形。他受中国古典文艺熏陶,有极高艺术造诣;他可以是不羁的,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他可以不顾世俗的评价与定义,大胆去歌颂,去质疑,歌颂栀子浓烈的香气,质疑王婆遭受的质疑;他同时又是那样悲天悯人,小到一个鸭蛋,也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普通人的心酸,总之,十分有幸见到多面的汪曾祺,接触到更加宽广的文学世界。

孙萌悦这次的交流会真让我收获颇丰!其中 最使我受启发的一个观点是老师认为“从古到今的文人都是一整个的人”,也就是一个全面的,通识的,本真的人。这让我想到当今社会我们总是用标签化的方式去认识和评判他人,但标签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理想化,单一化和过度抽象,甚至会带来曲解和误判。而这恰恰反映出我们对待客观世界时的冰冷和漠然:如同观月,我们总是离真实生活过于遥远,只愿透过望远镜去观察它的表象和轮廓,不想多花时间和精力真正登上月球看一看,但正是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和坑坑洼洼的质感让月球不再是一个二维的单调平面,光影浮动才赋予其立体与真实的美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跳脱出主观强加的桎梏,愿意多了解他人一点点,或许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温暖、慰藉、“有情”一些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实现自我提升,在研究课题之外,在职业和种种社会身份之外,我们仍然有琴棋书画酒食美景为伴,来唤醒久久沉睡于心底的那个“一整个的人”。

卢伊伦:翟老师好棒!之前对汪曾祺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只闻其人未见其文的阶段,这一场分享会让我了解到了他不止作为作家,还作为剧作家,画家和书法家的多样性。但 老师的经验分享更是十分有趣,我能够了解到学术研究的枯燥,也能看到在枯燥的学术事业中人的成长,这似乎也为我未来的道路提供了一些启发

何思壮:翟老师讲了关于汪曾祺的很多,作家,画家,书法家等等,只有我们深入去了解汪曾祺的每一个分身,才有可能真正地感受一下汪曾祺寄寓在他作品中的情思。同时,翟老师说从汪曾祺身上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我想我们或许也能从文人的作品上收获一些宝贵的经验,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此,研究一句诗,看一篇散文,总是能推衍出很多东西。

文案 | 浙江大学学生求知书社 陈静月

排版 | 赵文趣

摄影 | 苏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