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林淡秋

学科:文学

出生年: 1906

人物传略


作家、翻译家。原名林泽荣,笔名林彬、应冰子、应服群、肖颂明等。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普通科、上海大学英文系。1930年在柔石的带领下,开始翻译文学作品,走上了文学道路。1937年“八一三”战役爆发,他和柳乃夫等率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前往江、浙、皖内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2年春来到苏中根据地,担任过《抗敌报》、《滨海报》、《苏中报》的社长或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解放日报》编委、《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58年后,调任杭州大学副校长。从一九二九年开始的文学翻译工作中,能够以革命的精神为指导,力求从当时中国的现实和读者的需要出发,选择进步和有益的作品来介绍和翻译。第一部译作, 是挪威作家约翰·包以尔一九一六年写的长篇小说《大饥饿》。一九三二年又翻译苏联作家费陀尔· 伊凡诺维奇·潘非洛夫的长篇小说《布罗斯基》第一部。一九三七年与柔石一起成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 西安事变后一年多, 他就译了英国记者柏特蓝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新生》。全国解放前夕, 他翻译了描写十月革命前夕政治形势的电影剧本《列宁在一九一八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完成, 他就翻译了苏联作家卡达耶夫歌颂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长篇名著《时间呀, 前进》。还有《华北前线》、《未来的欧洲大战》等书和及时地发表在报刊上的大量政论的翻译。林淡秋编辑多种党的文艺刊物, 从事文艺界救亡协会的工作, 和梅益等一起翻译出版《西行漫记》, 采编一百万字的大型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特别在“ 孤岛” 沦陷时期, 实际上主编了《时代日报》。


学人著作


题名 著者 出版者 ISBN 获奖情况(索书号对应)
一个西方记者眼中的西安事变 (英)贝特兰(Bertram,J.M.)著;林淡秋 东方出版中心 780627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