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包家立教授惠赠文库大作签名本《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1部。
个人简介:
包家立教授,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浙江大学电机系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3-1988年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88-1998年在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任讲师、副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医疗仪器与临床工程研究与教学,并负责研究所医学计量工作。1998-2000年在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任副教授,临床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负责研究所学科建设。2000-2005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生理学教研室任副教授、教授。2005年以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实验室任教授。
主要学术兴趣是医疗器械、电磁生物学、慢性病控制、药物释放控制、临床工程、计算生物学等,在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药学、测量技术与仪器科学、核工程等多学科领域获得成果。主要学术思想提出电磁生物效应原初作用能量理论并用于阐述纳秒刀原理、电磁防护仿生的生物鲁棒性、经皮给药电磁导入技术、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状态控制等。主要发明和开发了场效应细胞培养皿系统、经皮给药电磁导入仪、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细胞电磁场实时暴露系统、超声旋涡呼吸流量计、导管式血流计、食道调搏仪、腰麻穿刺指示器等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开展医疗设备和通讯基站电磁环境测量及其评价标准的制定。参加过09和728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核反应堆安全的测量技术研究。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防预研课题、国家标准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国家级研究,以及浙江省医药卫生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级研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9件,其中2件转让,3件企业保护,获得过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教育科技进步奖等。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多篇,主要发表在《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仪器仪表学报》、《高电压技术》、《核动力工程》等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杂志以及国际IEEE专业刊物。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指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工程学》。建立医学院生物物理学专业并在医学院首次招收生物物理学专业研究生(2007年)。